发生冻伤“土方法”不可行!医生紧急提醒
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意外情况的应急救护做一些相关介绍,帮助大家了解一些日常意外的紧急救护常识。
冻伤是寒冷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,是低温引起的炎症,是一种冬季常见病。好发于身体的末梢部位,如足、手、耳及面部等,因这些部位暴露于体外,表面积较大,皮下组织少,保温能力差,而热量易发散。
警惕冻伤,注意这些信号
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,都表示冻伤可能已经开始,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。
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:
①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。
②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。
③皮肤感觉麻木。
冻伤的等级分类:
无冻伤(1级)的皮肤没有颜色或手感变化。
亚冻伤(2级)属于轻微程度的冻伤,可导致皮肤发红发冷、颜色发生变化,然后会感觉麻木。亚冻伤不会对皮肤造成永久性损伤,可以采取急救措施治疗。
浅表冻伤(3级)会使皮肤出现温热感。皮肤复温12~36h后,可能会出现充满液体的水疱。
深度冻伤(4级)可能会感觉到麻木,关节或肌肉可能无法动弹。复温后24-48h会出现大水疱。
身体三个部位更容易冻伤
冬季常见的冻疮,常发生在身体血液循环较差的“末梢”。身体这3个部位尤其需要预防:
耳朵
除了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,耳廓其余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肤包着软骨,里面的血管非常细微,保温能力极差。
在寒冷的户外,可以佩戴柔软的耳包、帽子,避免耳朵暴露在外。如果因戴帽子或耳包造成耳部出汗,注意及时擦拭。
手部
冬天穿衣服时,如果袖口太紧,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,导致末梢循环不良。
冬天穿衣服不要太紧,手腕不能被勒出红印,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;如果怕冷,可以选择在袖口有针织收口的服装;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,可在手部涂抹护手霜保护。
脚部
鞋子并不是越紧越保暖。过紧的鞋子易使末梢血液循环不畅,双脚更容易感觉寒冷。
鞋子、袜子和鞋垫要合适,保持干燥。鞋袜大小松紧要适宜、透气性能要好。鞋子最好选较为宽松的,并注意鞋带不要系得过紧。
冻伤时的三要三不要
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,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,可按以下方式处理。
①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。
②要用温水(非热水)浸泡患处。
早期最紧急的治疗就是用40℃~42℃的温水快速复温。比如手冻伤了,把手泡在温水里半小时左右,泡到手发红变软湿润以后就差不多了。
③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,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。
④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,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。
⑤不要用雪擦或揉冻伤部位,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。
⑥不要使用电热毯、烤灯、火炉、电暖器等取暖,冻伤部位已经麻木,很容易引起烧伤。
紧急提醒:用雪水搓洗冻伤处的“土方法”,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不仅不能缓解冻伤,而且还会加重冻伤情况牢记“三要三不要”迅速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