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节“咔咔”响,医生说有关节鼠,捕鼠神器来抓捕!
许女士1年前出现膝关节疼痛,走路、起立时,还能听到关节内发出“咔咔”的弹响声。走路时会突然感觉被东西卡绊,就不能行走了……
近期活动时症状越发明显,膝关节疼痛也随之加剧,随后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外科二病区就诊。
白色小点为“关节鼠”
副主任医师程亚栋在查看病情,完善MRI检查后考虑为“关节鼠”。与许女士沟通后建议行微创膝关节镜关节清理术。
关节还能进老鼠?
太可怕了!
“关节鼠”不是真正的老鼠,而是指人体关节里的游离体。
游离体是由关节退变或损伤后从关节上脱落下来的组织碎片形成,这些组织碎片生性“滑头滑脑”,在关节腔内“游来荡去”,如同上蹿下跳的老鼠,故得此名。
圈中就是“小耗子”
手术中发现,游离体还不止一个,探查见半月板已有损伤,术中行半月板成形术,手术仅两个1.5cm小切口。
在关节镜手术的帮助下,终于捉住了这些“小耗子”,术后副主任医师程亚栋为许女士制定个体化的锻炼方案,在科室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,加快恢复。
这些“老鼠”从何而来?
一是关节受伤时,覆盖在其表面的软骨形成碎片脱落下来。
二是关节炎的患者,“骨刺”脱落在关节里。这些东西在关节腔内,就可能成为“关节鼠”。
由于关节滑膜产生的滑液,含有营养成分,这些“小老鼠”能够直接吸收,久而久之,还会越长越大。
还有的“老鼠”,则由关节滑膜增生变化而来,叫滑膜软骨瘤病。
它们一开始往往有一个蒂与滑膜相连,就像结在泥土下面的花生,通过蒂从滑膜获得营养,不断生长。
后来由于关节活动,细蒂发生断裂,滑膜瘤也就成了可以在关节里游动的“关节鼠”。
“关节鼠”的藏身之处都在那?
它们常常选择在人体比较大的关节内生长,其中以膝关节最为多见,其次是肘关节和肩关节。
“关节鼠”大多为不规则球形。小的直径1毫米左右,大的可达几厘米。数量可以是单个,也可以是“一窝”,几十、几百个不等。
平时“关节鼠”隐伏在关节的侧窝,不太活动。
这时病人症状较轻,仅有关节酸痛,轻度肿胀,有时发生弹响。
如发生在膝关节,病人常感到抬腿无力,上下楼梯费劲。
但有些“关节鼠”天性不安分,有时可“跑”到关节间隙中,出现关节别卡感。病人会感到关节突然疼痛剧烈,难以忍受,不能迈步。
要是忍痛活动几下,“关节鼠”有可能受到挤压而“逃窜”,症状可以很快减轻或消失。
如果病情严重,活动关节也赶不走它们,就只能到医院,请医生想办法“捉鼠”、“驱鼠”了。
捕鼠神器——关节镜手术
关节镜与胃镜、腹腔镜、膀胧镜等相似,同属于内窥镜。检查时,在麻醉状态下,作一个极小的切口,插入关节腔内,多方位搜索观察。
关节镜下看到的各种图像,可以通过照相、录像,或转换成计算机数字图像储存、打印。
因此,关节镜检查不再是操作医生的“一孔之见”,其他医生也可以从屏幕上同时观察。众目睽睽之下,“关节鼠”安能藏身?
关节镜既可侦查“关节鼠”踪迹,又可同时进行治疗,“捕杀”它们。
关节镜附有许多纤巧灵活的微型手术器械,可进行刨、削、剪,乃至缝合操作。
发现“关节鼠”后,便各个击破。先用器械将它们“捉”住,然后“碎尸万段”,冲洗出来。查治结合,一举两得。
后期康复很重要
关节镜术后一般主张
早期离床活动
术后12小时注意踝关节伸屈及足趾活动。患肢固定,做踝关节及足趾伸屈活动,8-10组/min,每次3-5分钟,每日3-4次,促进血液循环,减轻重症,预防深静脉血栓。
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。患肢固定,患者仰卧或坐卧,膝关节伸直,绷大腿肌肉,感到髌骨上下滑动为有效。3~5组/min,每次10~20min,每日运动3~4次。以促进血液循环,减轻肿胀和疼痛。
术后第2天直腿抬高练习。患者仰卧,健侧膝关节屈曲,患侧膝关节伸直,踝关节功能位,抬高患肢,抬腿高度为10~20cm,每次10~20min,每天2~3次。
被动训练后第2天,开始被动屈膝。每天2~3次,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,以防粘连。
术后第3天,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,一般从屈膝30度开始,每天2次,每次60min。
根据患者耐受情况,每天增加10~15度,术后1周,使被动屈膝达90度,第2周达100~110度。
手术日预约
手术时间:周一、周三、周五
预约电话:0371—56829049
地点:外科二病区